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吃鈣片會造成血管鈣化嗎?事實告訴你並非如此


大部分年紀上了60歲的人,血管會逐漸因為鈣的沈積而變得僵硬、失去彈性,從大動脈到中等大小的動脈都會受到影響。大動脈失去彈性後,會逐漸產生高血壓、主動脈瓣狹窄、心臟與四肢缺氧以及鬱血性心臟病等不良後果。這些後果嚴重的足以致命,而較輕者也會讓人無法從事喜歡的活動、旅遊等,生活品質盡失。

白色條狀物就是冠狀動脈中沈積的鈣化物

 既然鈣會沈積到血管壁上,那麼是否過多的鈣是造成血管鈣化的兇手呢?我們是否不應該補充鈣質,以免造成血管鈣化這種後遺症、老來受苦呢?莫說一般民眾在看了媒體報導穿鑿附會的報導後擔心,我的病人也常對我表達這個疑問。那麼,真相究竟是如何呢?

我們首先要知道一件事:在我們的血液中,本來就有很多的鈣,支持著各種重要的生理活動。當血中的鈣不夠的時候,人體最大的鈣倉—骨骼,就會釋出足量的鈣,讓血中的鈣維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就像洞庭湖調節長江水位高低一樣。缺乏了這種動態平衡,就很容易產生危險的低血鈣,讓心臟產生心律不整、甚至停止跳動。補充鈣質的作用,並不是在維持血中鈣的穩定,而是要減少鈣從骨骼流出。

血管鈣化和鈣其實沒有直接的關係,反而和另外一個物質關係更為密切。這個物質就是維生素K。原因是:血管內有一個重要的蛋白質—MGP,能夠防止血管鈣化,而維生素K會促進這個蛋白質的合成。當維生素K不足時,會導致這個蛋白質缺乏,因此也就無法阻止鈣質在血管中累積,久而久之就變成了血管鈣化。換句話說,導致血管鈣化的,不是鈣的多少,而是有沒有足夠的維生素K。

體內的維生素K是由肝臟所製造,其最為大家所熟悉的就是它促進凝血的作用。缺乏了維生素K,我們就會血流不止。但從反面來說,對於有心臟瓣膜缺損、或是做過瓣膜手術、心肌梗塞過後的病人來說,為了防止可怕的血栓造成血管阻塞,醫師會開一種抑制維生素K的藥物,讓血液稀釋以避免血栓的形成。這樣雖然有助於預防嚴重的血栓症,但卻可能造成另一個危險狀況。對,就是血管鈣化!這就是醫師在治療上的兩難。所幸,近年已經有更新的藥物,未來可以不用再使用這類抗維生素K的藥物了。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胃則則  心綁綁  得了胃食道逆流怎麼辦?


胸口鬱悶、疼痛,不一定是得了心臟病

你是否曾經常感到胸口鬱悶、緊縮、甚至疼痛與灼熱感,因此懷疑自己是否罹患了心肌梗塞?如果再加上常常打嗝、口中常有酸苦味,甚至會有一股酸液從胃中湧上來,這時你大概心中有數,你得了胃食道逆流症。胃食道逆流症可以說是一種常見的文明病,緊張的生活步調、錯誤的飲食內容、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是胃食道逆流的誘發因素。

除了食道本身的不適,胃食道逆流也可能造成其他器官的症狀,如慢性咽喉炎(喉嚨沙啞疼痛)、慢性咳嗽,甚至氣喘。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並非胃酸的分泌太多,而是食道和胃交接觸的括約肌鬆弛,讓胃酸從胃逆流到食道中。而就算胃酸的分泌正常甚至不足,仍然無法避免食道逆流的發生。胃酸的酸度很高,胃壁由於會分泌保護性的黏液層,因此可以抵受胃酸的侵蝕,但食道卻缺乏這項功能,因此受到胃內容物的刺激後就會造成上述的這些不適。

要注意的是,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不僅僅是不舒服而已,也不是等難過的時候再喝一包XX福適止痛就好了。食道黏膜長期處在胃內容物(除了胃酸以外,還包括消化酵素甚至膽汁)的刺激下,有可能造成細胞的病變,往癌症的方向發展。這種情況叫做巴瑞氏食道症(Barett's esophagus),是早期的細胞突變,如果更進一步的話,就有機率形成食道癌。

胃食道逆流該怎麼治療?

當今胃食道逆流的首選治療方式,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包括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 pump inhibitor、簡稱PPI)及H2受體阻斷劑(H2 blocker)。雖然胃食道逆流的原因不是胃酸的分泌過多,但利用藥物減少胃酸的分泌,藉以讓受到侵蝕的食道逐漸修復,證明是有效治療胃食道逆流的方式。由於病患人數非常眾多,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已經成為當今美國銷售第三大類的藥物。

在服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後,有些人經過短期間(3到4個月)的治療,症狀就會好轉,然而也有一部份的人必須服用較長的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甚至必須長期、維持性的服用。然而,長久的使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卻可能導致以下的這些風險。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揭開糖尿肥胖症與癌症之間的神秘連結


糖尿病與癌症關係密切

糖尿肥胖症是世界性的趨勢,台灣也無法倖免於外。國內糖尿病患者人數已經達到170萬人,而台灣的肥胖盛行率也高居亞洲之冠,大力防制糖尿肥胖症的氾濫實是刻不容緩。糖尿病雖然已經造成經濟與社會的沈重負擔,然而雪上加霜的是,眾多流行病學的研究不約而同的指出:糖尿病與數種癌症、尤其是女性乳癌關係密切。

近年來國人雖然已經逐漸認識到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精製澱粉,會大幅增加罹患肥胖、代謝症候群甚至糖尿病的風險。然而大眾比較不瞭解的是,除了這些代謝障礙以外,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也會增加罹患癌症的機率,而已經罹患癌症者的治療效果與存活機率更會因此而降低!

癌細胞喜歡吃糖?是的,但不只是這樣

針對過多的糖容易讓癌症惡化與復發這件事,有一個過於簡化說法是:糖是癌細胞最喜歡的食物。這個說法其實只陳述了小部分的事實。糖與癌細胞與之間的關連,遠比「是其所喜愛食物」要來得複雜。一篇在2014年所發表的研究就提供了我們更多、更精確的訊息。

這篇研究的結論如下:
  1. 乳癌病患手術後,如果攝取的碳水化合物維持不變或增加的話,其乳癌復發率會倍增;
  2. 如果腫瘤中檢測出有胰島素生長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以下簡稱IGF-1)的話,其復發率增加七成;
  3. 然而上兩項因素都存在的話,復發率則驟然躍升為5倍。

研究的第一個結論已經足以讓我們心生警惕:乳癌治療後一定要調整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以免促使癌症復發。然而研究中提到一個重要的物質:IGF-1。究竟什麼是IGF-1?為什麼對於乳癌復發有這麼大的影響?這要從它的源頭生長激素開始說起。IGF-1是由生長激素的刺激所產生的。生長激素被腦下垂體分泌後,會在幾分鐘的時間內到達全身,而在與細胞表面的接受器結合後,就會促成IGF-1的合成與分泌。人體的IGF-180%是由肝臟所製造,其他20%則來自於周邊組織。

胰島素與IGF-1是更嚴重的問題

生長激素是透過IGF-1來產生作用的,因此醫學的臨床運用上也都是用 IGF-1來作為評估生長激素的指標。大家都知道,生長激素是一種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賀爾蒙。幼兒時期如果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會造成侏儒症;反之,過多的生長激素則會造成巨人症。同樣的道理,IGF-1是生命早期生長發育所必需,然而到了成年時期,IGF-1過高就不是一件好事了。近年的研究證實,IGF-1會促進癌細胞的生長,尤其是乳癌、攝護腺癌和大腸癌。其中與乳癌的關係尤其密切。IGF-1不但會促進癌細胞的生長,還會抑制癌細胞的凋亡(apoptosis),讓癌症的擴散更為迅速。

目前醫療界已經瞭解到「胰島素/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過多或其接受器的過度表現,是癌症治療的重要關鍵。就以乳癌來說,相關的研究發現,胰島素生長因子和最難治療的乳癌——三陰性乳癌關係非常密切。所謂三陰性乳癌是指癌細胞上缺乏雌激素黃體素HER2這三種接受器,這種特性的癌細胞,在治療(賀爾蒙療法及標把治療)上的困難度高,而其治療後復發的機率也高。

由於過多的胰島素會促進IGF-1的合成,因此當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導致胰臟分泌大量的胰島素、進而造成血中胰島素過高的時候,就會促使IGF-1的大量產生。簡單的歸納就是: 
過多碳水化合物  胰島素飆升 促使IGF-1合成增加  增加罹癌風險

降低胰島素與IGF-1以遠離癌症的有效策略

我們可以從下列三條途徑著手,提昇並強化自己面對癌症時的防衛能力。仔細看了以後,你會發現原來這些預防及對抗癌症的步驟,也正是改善代謝機能、避免罹患肥胖以及糖尿肥胖症的有效策略。現在你知道了,原來促進代謝機能就是在防癌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號外 ! 返老還童的青春因子已經找到了?

青春永駐是人類恆久的渴望

自古以來,常保青春、延年益壽一直是人類普遍的渴望,而對青春不老秘方的追求,也始終沒有間斷過。各類藥草、偏方,甚至是特異行為,都打著號稱能讓青春永駐的旗幟,各自吸引著特定的粉絲。道家的吐納煉丹之術最為大眾所熟悉,然而其他諸如啜飲幼童之血、與處女交歡等現代人視為荒謬的行為,在民智未開的時代,卻也有人言之鑿鑿、信以為真。

到了科學當道、一切以證據為先的現代,許多知名學府的先進實驗室開始成了人類抗老化戰爭的橋頭堡。研究人員上窮碧落下黃泉,從微小生物研究到高等的哺乳類動物,費心竭力的企圖解開青春不老的奧秘。在2013年的相關新聞中,最引人注目的大概就屬網路巨擘Google宣佈跨入生技領域,並投資了數千萬美元、成立一家叫做Calico的生技公司,專門從事人類老化機制的先進研究。

抗老化研究承先啟後  方興未艾

近幾十年來,科學家確實從許多生物的研究上蒐集到大量與老化有關的珍貴訊息,小至簡單的微小生物如酵母菌、線蟲,大至老鼠、狗、猴子等哺乳類動物。研究內容遠者像是利用極端減少卡路里攝取(calorie reduction、簡稱CR的方式來延續青春。這個方式確實有效,因為無論是實驗室中的原始生物,或是哺乳類動物如老鼠、狗或是猴子,在經過嚴格控制攝取的卡路里(熱量)後,除了各種生理數據以及外在表現都明顯的變得更年輕和健康外,平均壽命也都有大幅度的延長,某些生物甚至可以延長40%的壽命,換算成人類的話成為百歲人瑞絕對沒有問題。

由於極端的控制熱量攝取對有自由意志的人類來說,實在太難辦到,因此科學家開始尋求其他較為可行的替代方案。前一陣子大為流行的白藜蘆醇,就是其中的代表。研究發現,白藜蘆醇藉著調控一種蛋白質(Sirtuin)的表現,可以讓生物展現類似減少卡路里攝取一樣的延壽效果。話雖如此,但是卻尚未在人體研究上證實這一點。

近一點的例子是對細胞染色體上端粒的研究。生物體細胞的分裂受到端粒長度的影響,而端粒酶則掌控著端粒縮短的速度。科學家相信只要能調控端粒酶,就可解開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生長的奧秘,有助於延緩老化甚至治療癌症。

「青春因子」已經揭曉?

近三、四年以來,抗老化研究中有一個領域變得非常火熱,著名的學府,如哈佛、史丹佛、劍橋等都競相投入、並且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在「自然(20151月)」、「科學(2014年)、「細胞(2013年)」等權威的科學期刊上。這個領域叫做Parabiosis,中文有人譯為「異種共生」或「並生」。所謂parabiosis,意思是利用自然或人工的方式將兩個不同的生物接合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生命機制。上述這些研究的作法,就是用手術將兩隻不同年紀的老鼠身體上某個部位縫合起來,讓彼此的血管相連、血液相通。


Parabiosis (異種共生 )示意圖 

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

綠豆抗發炎,老外也瘋狂!


美國科學家證實:致命的發炎反應,竟然可以用小小的綠豆來緩解!

綠豆是國人常食用的豆類食物,在夏天一碗冰冰涼涼、不添加人工香料的綠豆湯,是消暑解渴的聖品。但綠豆的好處可不僅止于此。

失控的發炎反應會致命
發炎反應是人體重要的自我防衛方式,用以阻隔與消弭微生物的入侵。有了發炎反應,人才能在充滿微生物的大千世界中,安全的存活下去。然而,發炎反應必須是短暫、局部,並且有時間限制性的。如果發炎沒有限制,就會像脫繮的野馬、遇火的柴薪,一發而不可收拾,不但整個免疫系統受到拖累,嚴重的話甚至會危及生命。

遠的像2003年的SARS風暴,近的像2009年的H1N1的危機,國人應該都還記憶猶新,因為台灣也被這些風暴所波及。受到SARS及H1N1病毒感染的人,最後往往並非死於病毒本身,而是死於失控的免疫系統所導致的嚴重發炎反應。

發炎的來龍去脈
除了失控而危及生命以外,發炎反應還有猙獰的另一面,變成不痛、不腫、不發燒,甚至是毫無徵兆、無聲無息。這就是所謂的慢性發炎。就如同美國時代雜誌在2004年2月的專題所稱,慢性發炎是導致包括動脈硬化、糖尿病、中風、施治正與癌症等重大疾病的神秘殺手。醫學界人士已經有人將inflammation(發炎)與aging(老化)兩個字合起來變成一個新字,叫做inflammaging,代表發炎就是老化的同義詞。因此,要遠離慢性病、延緩老化的腳步,對抗慢性發炎是最重要的課題。


發炎反應本身不會貿然的發生,必須經由一些介質(media)的啟動,這些介質就是發炎激素(cytokines),包括介白素、腫瘤壞死因子等等。類似SARS之類的急症,就是因為這些發炎激素的大量分泌,引起所謂的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讓人體承受巨大的傷害。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云何得長壽?或許多喝點咖啡吧!


要長壽而健康,最生活化的方式可能就是喝咖啡,而且最好多喝一點!

當病患得到心臟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糖尿病、記憶或認知能力退化,甚至像是肝臟與腎臟的癌症,如果問醫師是否可以飲用咖啡,大部分的醫師都會叮囑你一定要少喝點。這個建議現在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

喝咖啡會降低死亡率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簡稱NIH)早在2012年5月,就已經將咖啡對死亡率的影響的研究結果,發表在權威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這個研究從1995年開始一直進行了十三年,涵蓋對象包括了約23萬男性以及約17萬女性,年齡從50到71歲,基本上屬於健康的族群(剔除了癌症、心臟病及中風的全身性疾病患者)。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非常有代表性的,證據力十足的超大型研究。

這個研究的結論是:喝咖啡的人和不喝咖啡的人比較起來,因任何原因所導致死亡的機率要低上很多(請見整理表格)。明顯的,這和以前一些認為咖啡有害健康的小型研究所得到的結論大不相同。人的壽命較長,有關健康與壽命的研究往往需要十幾、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得到一些成果。相反的,動物實驗則簡單多了,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告訴我們一些具體成果。那咖啡在動物實驗上又告訴了我們哪些寶貴的經驗呢?



給實驗室的老鼠喂食高糖分、高油脂的食物,這些老鼠很快就會發展成高血糖、高血脂以及肥胖等代謝症候群的症狀。但是在將咖啡加入原來的飲食後,所有這些老鼠身上的病態狀況都獲得大幅的改善,包括體重降低與脂肪減少。

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除了藥物,控制憂鬱症你還有新的選擇!


治療憂鬱症,藥物不是你的唯一選擇!

憂鬱正在大流行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於2014年3月19日,在網站上公佈了一個重要訊息:每10個美國人就有一個被指出有憂鬱症(An Estimated 1 in 10 U.S. Adults Report Depression)。以總人口數超過3億來計算,表示至少有3千萬的美國人正受到這個造成個人失能及社會、家庭沈重重擔的疾病所苦。

其實上早在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發表過global burden of disease(可直譯為“全球性疾病負擔”)這份報告,強調在15到44歲的這個年齡層(正值學習、工作與創造能力處於巔峰的時期),憂鬱症是造成社會負擔高居第二位的疾病。此報告同時也估計到了2020年,憂鬱症將會躍居全世界造成社會負擔第二位的疾病,而在開發中國家中,更是擊敗所有疾病、高居第一!

在台灣,憂鬱症的盛行方面亦不遑多讓。根據衛生署(衛生福利部前身)的統計,台灣有憂鬱症狀的人約有200萬,占總人口比例的8.9%(和美國非常接近),其中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的人數就有125萬,占總人口數的5.2%。

唉,這個憂鬱的世界,真是讓人憂心忡忡啊!

抗憂鬱症藥物造成嚴重的副作用
當今憂鬱症的主流治療方式就是使用抗憂鬱症的藥物。這是最簡單的方式,但也是讓醫生和病患非常頭痛的方式,因為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實在太大了,有的甚至讓病人覺得吃了比不吃還痛苦。這絕不是空穴來風!根據研究,約有63%的病人在服用這些抗憂鬱症藥物之後,出現了至少一種包括焦慮、失眠、自殺念頭、增胖及性功能障礙等在內的副作用。

隨便舉一個例子。有一類常用的抗憂鬱症藥物,叫做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百憂解(Prozac)與樂復得(Zoloft)。許多病患在服用這類藥物後導致陽痿,以前大家認為只要停藥後就會恢復正常,但現在已經有研究發現,就算是年輕人(28到44歲),停藥之後陽痿的現象仍然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