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肥胖症

顯示具有 醫藥與疾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醫藥與疾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吃鈣片會造成血管鈣化嗎?事實告訴你並非如此


大部分年紀上了60歲的人,血管會逐漸因為鈣的沈積而變得僵硬、失去彈性,從大動脈到中等大小的動脈都會受到影響。大動脈失去彈性後,會逐漸產生高血壓、主動脈瓣狹窄、心臟與四肢缺氧以及鬱血性心臟病等不良後果。這些後果嚴重的足以致命,而較輕者也會讓人無法從事喜歡的活動、旅遊等,生活品質盡失。

白色條狀物就是冠狀動脈中沈積的鈣化物

 既然鈣會沈積到血管壁上,那麼是否過多的鈣是造成血管鈣化的兇手呢?我們是否不應該補充鈣質,以免造成血管鈣化這種後遺症、老來受苦呢?莫說一般民眾在看了媒體報導穿鑿附會的報導後擔心,我的病人也常對我表達這個疑問。那麼,真相究竟是如何呢?

我們首先要知道一件事:在我們的血液中,本來就有很多的鈣,支持著各種重要的生理活動。當血中的鈣不夠的時候,人體最大的鈣倉—骨骼,就會釋出足量的鈣,讓血中的鈣維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就像洞庭湖調節長江水位高低一樣。缺乏了這種動態平衡,就很容易產生危險的低血鈣,讓心臟產生心律不整、甚至停止跳動。補充鈣質的作用,並不是在維持血中鈣的穩定,而是要減少鈣從骨骼流出。

血管鈣化和鈣其實沒有直接的關係,反而和另外一個物質關係更為密切。這個物質就是維生素K。原因是:血管內有一個重要的蛋白質—MGP,能夠防止血管鈣化,而維生素K會促進這個蛋白質的合成。當維生素K不足時,會導致這個蛋白質缺乏,因此也就無法阻止鈣質在血管中累積,久而久之就變成了血管鈣化。換句話說,導致血管鈣化的,不是鈣的多少,而是有沒有足夠的維生素K。

體內的維生素K是由肝臟所製造,其最為大家所熟悉的就是它促進凝血的作用。缺乏了維生素K,我們就會血流不止。但從反面來說,對於有心臟瓣膜缺損、或是做過瓣膜手術、心肌梗塞過後的病人來說,為了防止可怕的血栓造成血管阻塞,醫師會開一種抑制維生素K的藥物,讓血液稀釋以避免血栓的形成。這樣雖然有助於預防嚴重的血栓症,但卻可能造成另一個危險狀況。對,就是血管鈣化!這就是醫師在治療上的兩難。所幸,近年已經有更新的藥物,未來可以不用再使用這類抗維生素K的藥物了。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胃則則  心綁綁  得了胃食道逆流怎麼辦?


胸口鬱悶、疼痛,不一定是得了心臟病

你是否曾經常感到胸口鬱悶、緊縮、甚至疼痛與灼熱感,因此懷疑自己是否罹患了心肌梗塞?如果再加上常常打嗝、口中常有酸苦味,甚至會有一股酸液從胃中湧上來,這時你大概心中有數,你得了胃食道逆流症。胃食道逆流症可以說是一種常見的文明病,緊張的生活步調、錯誤的飲食內容、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是胃食道逆流的誘發因素。

除了食道本身的不適,胃食道逆流也可能造成其他器官的症狀,如慢性咽喉炎(喉嚨沙啞疼痛)、慢性咳嗽,甚至氣喘。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並非胃酸的分泌太多,而是食道和胃交接觸的括約肌鬆弛,讓胃酸從胃逆流到食道中。而就算胃酸的分泌正常甚至不足,仍然無法避免食道逆流的發生。胃酸的酸度很高,胃壁由於會分泌保護性的黏液層,因此可以抵受胃酸的侵蝕,但食道卻缺乏這項功能,因此受到胃內容物的刺激後就會造成上述的這些不適。

要注意的是,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不僅僅是不舒服而已,也不是等難過的時候再喝一包XX福適止痛就好了。食道黏膜長期處在胃內容物(除了胃酸以外,還包括消化酵素甚至膽汁)的刺激下,有可能造成細胞的病變,往癌症的方向發展。這種情況叫做巴瑞氏食道症(Barett's esophagus),是早期的細胞突變,如果更進一步的話,就有機率形成食道癌。

胃食道逆流該怎麼治療?

當今胃食道逆流的首選治療方式,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包括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 pump inhibitor、簡稱PPI)及H2受體阻斷劑(H2 blocker)。雖然胃食道逆流的原因不是胃酸的分泌過多,但利用藥物減少胃酸的分泌,藉以讓受到侵蝕的食道逐漸修復,證明是有效治療胃食道逆流的方式。由於病患人數非常眾多,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已經成為當今美國銷售第三大類的藥物。

在服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後,有些人經過短期間(3到4個月)的治療,症狀就會好轉,然而也有一部份的人必須服用較長的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甚至必須長期、維持性的服用。然而,長久的使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卻可能導致以下的這些風險。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號外 ! 返老還童的青春因子已經找到了?

青春永駐是人類恆久的渴望

自古以來,常保青春、延年益壽一直是人類普遍的渴望,而對青春不老秘方的追求,也始終沒有間斷過。各類藥草、偏方,甚至是特異行為,都打著號稱能讓青春永駐的旗幟,各自吸引著特定的粉絲。道家的吐納煉丹之術最為大眾所熟悉,然而其他諸如啜飲幼童之血、與處女交歡等現代人視為荒謬的行為,在民智未開的時代,卻也有人言之鑿鑿、信以為真。

到了科學當道、一切以證據為先的現代,許多知名學府的先進實驗室開始成了人類抗老化戰爭的橋頭堡。研究人員上窮碧落下黃泉,從微小生物研究到高等的哺乳類動物,費心竭力的企圖解開青春不老的奧秘。在2013年的相關新聞中,最引人注目的大概就屬網路巨擘Google宣佈跨入生技領域,並投資了數千萬美元、成立一家叫做Calico的生技公司,專門從事人類老化機制的先進研究。

抗老化研究承先啟後  方興未艾

近幾十年來,科學家確實從許多生物的研究上蒐集到大量與老化有關的珍貴訊息,小至簡單的微小生物如酵母菌、線蟲,大至老鼠、狗、猴子等哺乳類動物。研究內容遠者像是利用極端減少卡路里攝取(calorie reduction、簡稱CR的方式來延續青春。這個方式確實有效,因為無論是實驗室中的原始生物,或是哺乳類動物如老鼠、狗或是猴子,在經過嚴格控制攝取的卡路里(熱量)後,除了各種生理數據以及外在表現都明顯的變得更年輕和健康外,平均壽命也都有大幅度的延長,某些生物甚至可以延長40%的壽命,換算成人類的話成為百歲人瑞絕對沒有問題。

由於極端的控制熱量攝取對有自由意志的人類來說,實在太難辦到,因此科學家開始尋求其他較為可行的替代方案。前一陣子大為流行的白藜蘆醇,就是其中的代表。研究發現,白藜蘆醇藉著調控一種蛋白質(Sirtuin)的表現,可以讓生物展現類似減少卡路里攝取一樣的延壽效果。話雖如此,但是卻尚未在人體研究上證實這一點。

近一點的例子是對細胞染色體上端粒的研究。生物體細胞的分裂受到端粒長度的影響,而端粒酶則掌控著端粒縮短的速度。科學家相信只要能調控端粒酶,就可解開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生長的奧秘,有助於延緩老化甚至治療癌症。

「青春因子」已經揭曉?

近三、四年以來,抗老化研究中有一個領域變得非常火熱,著名的學府,如哈佛、史丹佛、劍橋等都競相投入、並且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在「自然(20151月)」、「科學(2014年)、「細胞(2013年)」等權威的科學期刊上。這個領域叫做Parabiosis,中文有人譯為「異種共生」或「並生」。所謂parabiosis,意思是利用自然或人工的方式將兩個不同的生物接合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生命機制。上述這些研究的作法,就是用手術將兩隻不同年紀的老鼠身體上某個部位縫合起來,讓彼此的血管相連、血液相通。


Parabiosis (異種共生 )示意圖 

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

綠豆抗發炎,老外也瘋狂!


美國科學家證實:致命的發炎反應,竟然可以用小小的綠豆來緩解!

綠豆是國人常食用的豆類食物,在夏天一碗冰冰涼涼、不添加人工香料的綠豆湯,是消暑解渴的聖品。但綠豆的好處可不僅止于此。

失控的發炎反應會致命
發炎反應是人體重要的自我防衛方式,用以阻隔與消弭微生物的入侵。有了發炎反應,人才能在充滿微生物的大千世界中,安全的存活下去。然而,發炎反應必須是短暫、局部,並且有時間限制性的。如果發炎沒有限制,就會像脫繮的野馬、遇火的柴薪,一發而不可收拾,不但整個免疫系統受到拖累,嚴重的話甚至會危及生命。

遠的像2003年的SARS風暴,近的像2009年的H1N1的危機,國人應該都還記憶猶新,因為台灣也被這些風暴所波及。受到SARS及H1N1病毒感染的人,最後往往並非死於病毒本身,而是死於失控的免疫系統所導致的嚴重發炎反應。

發炎的來龍去脈
除了失控而危及生命以外,發炎反應還有猙獰的另一面,變成不痛、不腫、不發燒,甚至是毫無徵兆、無聲無息。這就是所謂的慢性發炎。就如同美國時代雜誌在2004年2月的專題所稱,慢性發炎是導致包括動脈硬化、糖尿病、中風、施治正與癌症等重大疾病的神秘殺手。醫學界人士已經有人將inflammation(發炎)與aging(老化)兩個字合起來變成一個新字,叫做inflammaging,代表發炎就是老化的同義詞。因此,要遠離慢性病、延緩老化的腳步,對抗慢性發炎是最重要的課題。


發炎反應本身不會貿然的發生,必須經由一些介質(media)的啟動,這些介質就是發炎激素(cytokines),包括介白素、腫瘤壞死因子等等。類似SARS之類的急症,就是因為這些發炎激素的大量分泌,引起所謂的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讓人體承受巨大的傷害。

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除了藥物,控制憂鬱症你還有新的選擇!


治療憂鬱症,藥物不是你的唯一選擇!

憂鬱正在大流行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於2014年3月19日,在網站上公佈了一個重要訊息:每10個美國人就有一個被指出有憂鬱症(An Estimated 1 in 10 U.S. Adults Report Depression)。以總人口數超過3億來計算,表示至少有3千萬的美國人正受到這個造成個人失能及社會、家庭沈重重擔的疾病所苦。

其實上早在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發表過global burden of disease(可直譯為“全球性疾病負擔”)這份報告,強調在15到44歲的這個年齡層(正值學習、工作與創造能力處於巔峰的時期),憂鬱症是造成社會負擔高居第二位的疾病。此報告同時也估計到了2020年,憂鬱症將會躍居全世界造成社會負擔第二位的疾病,而在開發中國家中,更是擊敗所有疾病、高居第一!

在台灣,憂鬱症的盛行方面亦不遑多讓。根據衛生署(衛生福利部前身)的統計,台灣有憂鬱症狀的人約有200萬,占總人口比例的8.9%(和美國非常接近),其中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的人數就有125萬,占總人口數的5.2%。

唉,這個憂鬱的世界,真是讓人憂心忡忡啊!

抗憂鬱症藥物造成嚴重的副作用
當今憂鬱症的主流治療方式就是使用抗憂鬱症的藥物。這是最簡單的方式,但也是讓醫生和病患非常頭痛的方式,因為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實在太大了,有的甚至讓病人覺得吃了比不吃還痛苦。這絕不是空穴來風!根據研究,約有63%的病人在服用這些抗憂鬱症藥物之後,出現了至少一種包括焦慮、失眠、自殺念頭、增胖及性功能障礙等在內的副作用。

隨便舉一個例子。有一類常用的抗憂鬱症藥物,叫做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百憂解(Prozac)與樂復得(Zoloft)。許多病患在服用這類藥物後導致陽痿,以前大家認為只要停藥後就會恢復正常,但現在已經有研究發現,就算是年輕人(28到44歲),停藥之後陽痿的現象仍然持續。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驚!!42歲男性骨質密度不如70歲阿媽


男性雄壯威武英挺強壯的形象,在骨質疏鬆的潛在威脅下,面臨了嚴峻的挑戰!


男性無法逃避骨質疏鬆的侵襲
黃先生,今年44歲,最近到筆者的骨質疏鬆症門診做骨質密度的追蹤。黃先生在兩年前(42歲)即曾就診過,當時經過DXA(檢查骨質密度的標準儀器)檢查後,發現黃先生骨質密度的T score只有-3.0,兩年過後的今天也絲毫沒有改善。T score是評估骨質密度的標準,低於-2.5就符合骨質疏鬆症的標準。在他前面看診的兩位70歲以上的阿媽,T score都高於-2.5。換句話說,黃先生的骨頭比這兩位阿媽還要疏鬆得多!這會是特例嗎?恐怕未必!


上週在一場有關骨質疏鬆症治療的討論會中,有一位醫師(58歲)提到他個人就有骨質疏鬆症,而且前不久才因為意外而造成壓迫性骨折,疼痛難當。類似這兩位男性的情況,在現今社會中恐怕並不罕見。事實上,一個2009年的研究就發現,約有1/4的男性在一生當中,必須承受骨質疏鬆症所導致骨折的折磨


骨質疏鬆是多種原因所造成的疾病
以往,骨質疏鬆被視為停經後女性專屬的老化疾病,當今所有針對骨質疏鬆症所研發的藥物,即針對白人女性這個族群做為研究的基礎。但是,近年的諸多科學研究發現,骨質疏鬆症專屬於某個族群、由單一因素所引起的舊觀念早已過時了。男性,甚至是中年男性,被診斷出符合骨質疏鬆症的,並不在少數。當今這方面領域的專家相信,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由多種因素所綜合呈現的一種多面向的疾病除了年紀、遺傳與賀爾蒙退化之外,氧化壓力、慢性發炎、過高的血糖、代謝症候群、營養不足、缺少運動的生活形態以及日曬時間的減少,都在加速骨質流失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別忽略它,這個簡單的檢查可能會救你一命!


你聽過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嗎?如果沒有,或是雖然聽過但卻不甚瞭解,那麼下面的文字或許可以幫助你遠離提早衰老的風險,甚而救你一命。


C-反應蛋白是發炎的指標
在面臨急性發炎或感染時,人體的許多組織,包括肝臟、白血球與脂肪等,會快速的分泌C-反應蛋白。它約在6到12小時開始爬昇,然後在第2到4天到達高峰。要等急性發炎期過去,才會慢慢回復到正常的水準。但是有些慢性發炎的疾病,卻會讓C-反應蛋白持續的居高不下,這就表示發炎現象已經不受控制,持續的對人體的造成傷害中。


C-反應蛋白可以預測罹患致命性疾病的風險
如果將急性發炎視為鯨吞,那麼慢性發炎就是一步步蠶食健康的隱形殺手。類風濕性關節炎、克隆氏大腸炎、甚至心臟病與癌症,都是慢性發炎直接導致的最終結果。臨床上醫師會拿C-反應蛋白的檢測數值,做為疾病控制或是否復發的重要依據。


然而,C-反應蛋白的意義,卻不僅僅在於對疾病的控制及追蹤。對一般尚無任何疾病徵兆(所謂的亞健康族群)的人而言,過高的C-反應蛋白,代表著在不遠的將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甚至癌症的風險,要遠遠高出C-反應蛋白在理想範圍內的人


C-反應蛋白的最佳數值是多少呢?依據醫學的臨床統計,最安全的血液濃度最好能低於1.0 mg/L以下,高於3.0 mg/L就是處於高風險的狀態了,而介於1.0到3.0之間則是還有進步的空間。


C-反應蛋白直接參與發炎反應地進行
C-反應蛋白除了顯示一個人的發炎狀態外,邇近的醫學研究赫然發現,它也直接參與了發炎的過程。換句話說,原本以為只是球賽的裁判,後來卻被踢爆還身兼下場競賽的球員。這種球員兼裁判的現象,讓醫師在慢性發炎的治療與預防上,提供了另一個方位的思考。那就是,能有效降低C-反應蛋白的方法,就能有效控制慢性發炎

吃維生素B群可以預防失智症嗎?


許多現代人都會服用一些營養補充品,而維生素B群是其中的大宗。這個行為究竟是有益於健康,還是如同某些反對人士所說的,除了製造昂貴的尿液外,別無其他作用呢?


同半胱胺酸會傷害大腦
我們先來看看2013年所發表的一個研究。這個研究指出,血液中一個有毒的自然代謝產物—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與嚴重性的大腦疾病有密切關聯。當同半胱胺酸的血中濃度高於25.5 micromoles/L的時候,大腦顳葉(主管感覺、記憶和語言認知)發展成嚴重萎縮的機率會增加4倍,而大腦白質的異常更會增加5倍之多!這兩種腦組織病變,會使得個人罹患中風、失智症甚至死亡的機率大增。


哪些因素會使得同半胱胺酸失控?
同半胱胺酸原本是體內正常的代謝產物,但是如果將它代謝、排除的功能出現障礙的話,人體就會有麻煩了!同半胱胺酸不但會傷害血管、促成慢性發炎、加速大腦退化之外,還會損傷基因,導致癌細胞的產生或是促使其成長、轉移。邇進的醫學研究指出,同半胱胺酸濃度過高是導致失智症的危險因素之一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怕曬太陽嗎?小心,別讓孩子因此得到自閉症!



自閉症正在流行
自閉症是一種融合了語言與行為異常的神經發展性疾病,大部份都是在幼年時期開始出現症狀,造成終生學習和人際關係的障礙。近二、三十年來,自閉症的盛行率有大幅增加的趨勢,就算將診斷條件改變、父母與學校關心度提高等等因素剔除掉,這個趨勢仍然存在。在2006年,一個英國的研究估計,在先進的工業化國家中,每86個兒童就有一個符合自閉症的診斷標準


自閉症的致病原因到目前為止,尚無法確認,可以知道的是,基因和環境可能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知道基因有關是因為自閉症患者的家庭中,其他成員也罹患自閉症的機率高於一般人,而同卵雙胞胎同時罹患自閉症的機率更高


至於環境因素,有許多研究顯示,包括重金屬(例如疫苗中用於防止污染的汞)與環境毒素,都可能在有特定基因的兒童身上,產生符合自閉症診斷的相關症狀(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另外,自閉症患者也存在著慢性發炎及過高的氧化壓力,以及某些免疫抗體,表示自閉症患者也有著免疫系統異常的情形。


缺乏維生素D可能導致自閉症
除了上面所說的這些可能致病原因外,近十幾年的研究發現,維生素D的缺乏,或許可以為自閉症的盛行提供合理的解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維生素D並不是一種維生素,也不止和骨骼的生長有關。維生素D事實上是一種神經賀爾蒙,具有影響大腦的發育以及日後表現的能力。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記住,沒檢查毒素前,千萬別減重!


請小心!任意或過於快速的減重,很可能造成身體二次中毒!


減重前要做縝密的檢查
當你(妳)找醫師幫忙減重時,除了填具疾病史、家族史、飲食與生活習慣相關的問卷外,醫師還會測量BMI值(身體質量指數)、腹圍、臀圍、體脂比、血壓以及做一些生化檢查(包括血糖、血脂、肝與腎功能等),目的除了要讓減重者瞭解自己的生理狀態之外,還可以做為減重前後對照的依據。但是,這樣就夠了嗎?


不!減重之前最好能檢查一下身上的毒素。


人體會累積來自環境中的毒素
環境中的有機毒素,像是PCBs、HCB、DDE等,我們統稱為持續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簡稱POPs。POPs會藉著食物鏈、飲水、皮膚等各種管道進入人體,傷害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以及神經精神系統。更可怕的是,除了直接與立即的毒性作用之外,POPs後還會產生後續更長遠的影響。


由於本身是脂溶性的,POPs進入人體後會很快的與脂肪結合,然後儲藏在腹部與皮下這些部位的脂肪中。因此,體內所累積的大量脂肪,不但像是一個持續對外噴發促發炎激素的火藥庫,更像一個充滿化學污泥的大染缸。

益生菌可以降低三高嗎?


腸道是人體進行消化食物與吸收營養的地方,關係著我們營養狀態的好壞及廢物能不能有效的排除。除此之外,腸道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會分泌大量的發炎物質,直接影響免疫系統


腸道的健康,繫於腸道中維持菌叢生態平衡的平衡,而其關鍵就在於對人體有益的菌屬(即我們所說的益生菌)數量是否足夠


除了腸道健康,益生菌對人體還有哪些好處
現在許多人已經知道用益生菌來促進腸道健康,減少腹瀉或便秘,而對於益生菌與氣喘、過敏及各種免疫疾病之間的關聯性,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益生菌的功效遠不止於此。以下是近年與益生菌相關的醫學研究,讓我們對這些非常微小的生物,在人體健康上所扮演的角色,有著一番新的體認。


一、代謝症候群與糖尿病
無論在動物實驗或是人體的臨床研究都發現,益生菌可以改善胰島素阻抗的現象,使得代謝症候群及糖尿病獲得比較好的控制。其中一個2012年的研究證實,經過六週的補充,第二型糖尿病病患的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色素(HbA1C),都有大幅的降低。


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偏頭痛竟然是癲癇的小發作!


偏頭痛就只是頭痛嗎?不!專家告訴我們,你必須將它當作一次中風或癲癇的小發作來看待。


有偏頭痛困擾的人口超出想像!依WHO的統計,偏頭痛名列導致失能的疾病榜單上的第20位,估計美國約有18%的女性、6%的男性承受著偏頭痛所帶來的痛苦。用平均12%來計算,台灣至少也有約250萬的偏頭痛一族


偏頭痛究竟是怎麼造成的
到現在為止,偏頭痛還有許多待醫學界釐清的地方,但已經知道下面兩個現象,和偏頭痛的發作有密切的關聯:


1)大腦部分區域的血流減少
醫學影像的研究發現,在偏頭痛的發作前與發作中,大腦局部區域的血流會急劇減少,情形非常類似急性的中風與慢性的血管性失智症。事實上,根據大型流行病學的統計,有慢性偏頭痛的人,罹患中風與失智症的比例,要高於一般人。

雖說如此,但研究發現血流減少可能並非偏頭痛發作的原因,而是結果。真正原因可能是下面的第二個因素。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拒絕大腦老化,你一定要認識的大腦白質稀疏症!


你可能沒聽過「大腦白質稀疏症(Leukoaraiosis)」這個名詞,但你卻絕不可以輕忽它的存在!


這不是危言聳聽!研究顯示,在50歲以上、看來似乎健康的中年人當中,有幾近一半的人證實已經出現腦白質稀疏症


被嚴重忽略的大腦白質稀疏症
如果“你”年紀超過45歲或“妳”超過50歲,感覺自己思考變得比以前緩慢,更容易忘東忘西,容易搞不清楚方位時間或時間,平衡感或動作協調性退步,甚至情緒比以前更容易陷入低潮,請千萬小心,大腦白質稀疏症可能已經找上門了。


大腦白質稀疏症是指在電腦斷層(CT)或核磁共振(MRI)的影像上,大腦白質所顯現一些白色的區域。大腦可以分為皮質與白質兩個部分,位在表面的皮質是由腦細胞的神經元所組成,而白質位在較深層,由神經元所延伸出去的神經束所構成。神經元負責發出命令,而神經束則負責傳遞這些命令。如果說皮質像發電廠,那白質就是高壓電纜


(圖為大腦血流供應示意圖)


以往神經學家對於腦部的研究偏重於皮質發號施令的功能,近年由於影像科學的進步,讓大腦白質的功能障礙以及病變,受到愈來愈多的重視。腦白質稀疏症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發現。


大腦白質稀疏症由於影響的是神經傳導束,因此負責不同功能的各個區域之間的溝通就會出現障礙,導致大腦的正常功能無法發揮。其中影響最大的認知能力與動作協調。與認知能力受損有關的影響包括計畫、設定優先順序、風險評估、專注與決策的能力,而與動作協調受損有關的則包括平衡與步態等。


簡單的說,大腦白質稀疏症會讓我們無論簡單地維持平衡與正常走路、處理各種日常生活大小事、甚至維持職場的競爭力,都陷入逐步退化的危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腦白質稀疏症的表現就和大腦退化幾乎一模一樣



男士們,該檢查一下你的女性賀爾蒙了!



沒錯!大男人也需要檢查女性賀爾蒙。

我們知道,自然界中除了像蚯蚓、蝸牛、海鞘、線蟲和水蛭這些低等生物是雌雄同體外,高等的生物全都是雌雄異體的。人類當然也不例外。那麼,雄糾糾的男人和女性賀爾蒙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首先要知道,無論男女,在胚胎形成之初全都是雌性的,一直要到睪丸發育並開始分泌睪固酮之後,才會發育成為男胎。如果睪固酮分泌不足,胎兒就無法順利長成正常的男胎。除了塑造性別之外,睪固酮還會影響男性的性能力,包括引起性慾、維持陰莖勃起及精液製造量等。換句話說,睪丸酮是男人之所以為男人的主要原因。


睪丸酮對男性雖然無比重要,但超乎許多人認知的是,男性的體內也同時存在著代表女性嫵媚的賀爾蒙—雌激素,只是相對於睪丸酮,雌激素的濃度要低得多。男性的睪丸酮與雌激素最適當的比例約在80到120之間對男性而言,不僅要維持足夠的睪丸酮濃度,還要降低雌激素的濃度,才算真正的健康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男士們,可別因為疏忽而“吃”出攝護腺癌喔!


你知道勞勃迪尼洛、日本明仁天皇與文學大師、前立委李敖之間有什麼相似之處嗎?答案是他們都曾罹患過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昇
依據衛生署(衛生福利部前身)2012年的統計,攝護腺癌居國內癌症死亡率的第七位。與其他癌症相比,攝護腺癌屬於治癒率較高、也比較容易被診斷出來的癌症,但各位男士千萬不要抱著輕忽的態度,因為攝護腺癌的各種治療方式,無論是手術切除、放射治療甚至男性賀爾蒙移除療法,都可能讓男性雄風不再喔。

從下面這個「美國癌症協會」的統計圖表可以看出,男性從50歲開始,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就會開始大大提高。而醫學研究也發現,許多年紀較長男性的攝護腺,其實都有嚴重程度不一的攝護腺癌細胞的存在,但這些男性中卻只有六分之一會被檢查出來。 



圖示: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與年齡成正比


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如果不怕增加癌症的風險,那就多吃點糖吧!


絕不是得了糖尿病的人才需要拒糖於千里之外!

吃太多糖對健康的不良影響,一般大眾並不陌生,諸如容易造成肥胖、代謝症候群,甚至糖尿病等等。這方面的研究不勝枚舉,例如在2013年在歐洲所發表的有一個關於加糖軟性飲料與糖尿病關聯性的研究。該研究屬於EPIC(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study的一部份。這個研究簡單的結論就是:每天喝12盎司(336克,約為一罐可口可樂的重量)的加糖軟性飲料,會增加約兩成得到糖尿病的機率

然而,糖對人體的危害絕不僅於此!

我們一直確信許多環境毒素及食品工業所使用的違法添加物,都有引發各類癌症的風險,然而讓大部份人意外的是,真正隱藏的健康殺手,比起這些毒素或違法添加物,和我們要更親近的多。這個殺手就是「糖」。目前醫學界已經證實,糖不但是導致代謝症候群與糖尿肥胖症的重要原因,也是促使癌細胞快速生長與轉移的推手



以乳癌為例。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的統計,每年約有20萬的美國女性被診斷出乳癌,而其中約4萬人會死亡。在台灣,乳癌一直高居女性癌症的第一或第二位,而台灣乳癌患者的死亡率甚至高於歐美。乳癌可說是女性健康及壽命的頭號殺手。目前已經有眾多的研究證實,血糖偏高與乳癌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但還不止這樣。

在2006年,澳洲發表了一個號召14萬人、歷時8 年的超大型研究的報告。這個報告簡單的說就是,偏高的血糖和好幾種癌症的發生率都有密切的關聯,無論男女皆然。這些癌症包括乳癌、肝癌、大直腸癌及膀胱癌等。


是的,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糖,具有促發或惡化癌症的潛在風險。此處所謂的「糖」,並非單指以糖果形式存在的零食,而是存在於各類食物中、極易造成血糖和胰島素波動的精製碳水化合物。例如各種糕點、西式麵包、白麵粉(去掉麩皮)所製成的食品、含糖軟性飲料(汽水、可樂、台灣的手搖茶等)。

甜蜜蜜的「糖」之所以會是引發癌症的致命的殺手,原因可簡單歸納如下:

1.糖是癌細胞最喜愛的食物。
2.糖的代謝要靠胰島素,糖多胰島素的分泌就多。胰島素是一種生長性的賀爾蒙,會促進癌細胞的成長與轉移。
3.糖及胰島素都會增加發炎反應,對癌症來說猶如火上加油。

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吃太多胃藥會讓你營養不良、骨折及感染?醫學研究證明給你看


許多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歷胃食道逆流的情況,胸部鬱悶、灼熱及疼痛的感覺,幾乎讓人以為是不是心臟出了毛病,嚴重時甚至連夜間的睡眠也會受到干擾。遇到這種情形,醫師常會開立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給病人服用,而大眾也常常自行到藥局購買。小心!太頻繁使用這些藥物會有無法預期的風險。


目前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中,最有效的是一種叫做氫離子幫浦抑制劑( 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的藥物,常見的品牌包括奧美拉挫(Omeprazole)、益潰康(Pantoprazole)等。一般而言,胃潰瘍或是食道逆流使用這類藥物的治療期是3到4個月,不宜長期服用。原因何在?


要知道胃酸不但不是壞東西,相反的,胃酸是人體消化、吸收的最前線,食物糰經胃酸作用後,才能維持足夠的酸度進入十二指腸,刺激胰臟分泌足夠的消化酵素,將食物中的大分子、例如脂肪與蛋白質分解,最後經由小腸吸收。胃酸不足,這個機制就會被破壞,導致消化不良。年紀大的人,胃酸分泌的功能本來就會退化(這也是造成年長者營養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再誤以為吃胃藥可以顧胃,只會讓胃酸不足的現象雪上加霜。



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女人啊,就是要多補充鐵,才會有好氣色?小心愈補老得愈快喔!


大家一定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這樣的廣告:一位綺年玉貌的模特兒,在銀幕上活蹦亂跳,展現動人的風姿,旁白強調女人需要補充鐵(暗示某個含鐵飲料),才會氣色紅潤、嬌豔可人。請務必小心,鐵補的太多可是會讓妳(你)老得更快喔


鐵是生命的必需元素,參與了許多重要的生理活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幫助形成血紅素。紅血球有了血紅素,才具有攜帶氧氣的功能。如果我們將四通八達的血管視為高速公路,那麼血紅素就是載客的巴士,將氧氣這個貴客攜帶到全身,供給各組織與器官來使用。


鐵既然是造血的重要元素,如果供給不足,就會造成缺鐵性貧血。一般而言,女性正常的血紅素的數值介於12到15之間,男性則是介於14到17之間。如果女性低於11、男性低於13,我們就要懷疑有貧血了。一般人常有錯誤認知是,以為只要貧血就會手腳發軟、頭暈目眩、虛弱無力。而商人也樂得煽風點火、強調矯正貧血的重要(否則不會有好氣色!)。其實輕微的貧血是無症狀的。女性血色素9到10左右,已足敷一般生活所需,也不會有不適之感。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額外補充營養品只是浪費錢?可別讓老鼠笑你傻喔!


你一定常常聽到身邊許多朋友告訴你,我才不吃什麼維他命呢,除了浪費錢、製造昂貴的尿液之外,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小心,可別讓小小的老鼠笑你傻喔!在此要告訴你一個雖然發生在老鼠身上,但卻與你我切身相關的真實故事。


在老鼠身上有一種叫做刺鼠肽(Agouti-related peptides)的基因,這個基因不但會讓老鼠的皮毛呈現黃色,而且還會刺激老鼠的食慾,造成肥胖。因此,有這個基因的老鼠毛色是黃色的,而且胖嘟嘟的,先天就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癌症。


美國杜克大學的科學家,做了一個有趣的研究。他們在有這個基因的懷孕鼠媽媽的飲食中,加入足量葉酸、維他命B12及膽鹼等營養素,然後將這些鼠媽媽所生下的幼鼠和沒有補充營養素的鼠媽媽的後代做比較,結果發現在一歲大(相當於人類的青年時期)的時候,母親有補充營養素的幼鼠,看起來既精瘦、又結實,毛色成棕黑色。而未補充營養素的鼠媽媽的後代,毛色則是黃色的,身體非常肥胖,而且已經罹患了糖尿病。



你看病只是為了尋求安慰?你可能不知道的醫學秘密


你大概聽過心病還得心藥醫,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身子骨的病,心藥也可能有效喔!


用一種號稱有某種療效、但實際上卻不具療效成分的藥物,竟然在人體產生作用的這種現象,叫做“安慰劑效應”。人們最熟悉就是給予維他命,卻說是胃藥,最後胃痛竟然好了。科學上最嚴謹的研究,叫做“雙盲研究”,是指被研究者和研究者都不知道接受的是什麼藥物,就是為了避免產生安慰劑效應,影響研究的結果。


雖說醫學上儘量避免,但安慰劑效應卻充斥在我們身邊,情形遠超乎你的想像。事實上,人類歷史上許多今日看來毫無根據、荒誕可笑的治療方法,當時卻有許多人受惠,並因而恢復健康。根據保守的估計,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對安慰劑的效果有療效反應。換句話說,只要病患相信這個藥物有療效,它就很可能真的產生效果,不管是維他命、還是任何別的東西。